日前,大连高新区和生态科技创新城召开2019年度誓师动员大会,总结2018年工作,部署2019年任务,提出了“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号召。为什么提出“重整行装再出发”?“重整行装再出发”具有什么内涵?怎样“重整行装再出发”?高新区人有着自己的思考,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重整行装再出发”
是高新区进入新时代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是高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高新区落实第一个自创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至关重要,意义重大。在年度交替之际,高新区党工委提出“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号召,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高新区进入新时代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来的。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大势,各个国家之间、各个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之首;党的十九大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六项目标任务之一,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把“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作为东北振兴“六项重点任务”;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又明确提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等时代命题,为我们推动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大连高新区作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大连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的核心区,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是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决定高新区前途命运的核心要素。基于此,市委书记谭作钧提出科技创新是大连高新区的“唯一选择”“唯一出路”和“唯一希望”,并提出“高新区必须名副其实”“要打造生态宜居、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园区”目标要求,这是赋予高新区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高新区人的根本使命。市委、市政府决定把生态科技创新城纳入高新区一体发展、融合发展,成为高新区发展史上又一重大历史机遇。
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大连高新区成立近28年来,取得过辉煌成绩,特别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国际国内一度久负盛名,但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升级加速,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力度加大。目前,高新区也有一些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海洋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但规模偏小,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创新资源碎片化、创新要素不配套、政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领军企业带动等问题,使高新区逐渐丧失了先发优势。另外,体制机制僵化、一些同志思想守旧等问题,也极大地制约了全区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基于奋起直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基于高新区又一次站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的起跑线上,基于创新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基于高新区和生态科技创新城实现融合发展的新使命新任务,高新区党工委提出了“重整行装再出发”号召。
“重整行装再出发” 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
“重整行装再出发”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重整行装再出发”,不是全盘否定前人走过的路程、取得的成绩,而是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站在新的起点上,放下“功劳簿”,猛药去陈疴,一切从零开始,抖擞精神,轻装上阵,再创辉煌。
对于高新人来说, “重整行装再出发”,就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连高新区“又要高又要新”的嘱托,牢记市委对高新区提出的“打造生态宜居,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园区”的目标,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与“使命”,以“把使命举过头顶”的政治使命感推动“又高又新”发展;“重整行装再出发”,就要充分认清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大势,认清高新区在大连、辽宁乃至东北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历史担当为己任,以“把责任扛在肩上”的历史责任感推动“又高又新”发展;“重整行装再出发”,就要清醒认识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认识我们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知耻而后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把困难踩在脚下”的豪迈推动“又高又新”发展;“重整行装再出发”,就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理念,不畏浮云遮望眼,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把名利抛在脑后”的淡然推动“又高又新”发展;“重整行装再出发”,就要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风向标”,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把人民记在心中”的情怀推动“又高又新”发展。
“重整行装再出发” 就是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重整行装再出发”是具体的、有标准的,对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具体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新的一年,高新区人就是要自加压力、提高标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唯旗誓夺,奋力开创“又高又新”发展新局面。
新年度,高新区要重点在五个方面精准发力。
聚焦主责主业不动摇 培育“又高又新”发展新动能
高举“又高又新”大旗,按照有利于主责主业的就坚决支持、全力保障、全身心投入的原则,把人力资源、政策资源、资金资源、环境资源向主责主业倾斜聚集。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这个主责主业开展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研究出台支持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设立政府创新基金、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高校院所与区内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促进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成果本地转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百千万行动”,打造科技创新服务“零”费区;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力度,打造多个百亿级、千亿级特色产业基地,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达到产业发展“高的更高、强的更强”效果;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实施服务秘书制和服务清单制,培育一批瞪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坚持“项目为王”,聚焦“世界500强”“央企民企1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商招商等方式,努力引进一批投资额10亿级、20亿级以上的项目;加快科技金融功能区建设,将风险投资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努力推进股权投资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科技信贷创新模式,大力营造优越的科技金融生态;发挥“海创工程”“科创工程”等政策优势和“海创周”“软交会”等平台优势,吸引更多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人才到高新区创新创业;全力以赴抓好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最后一年工作任务的落实。
新的一年,高新区要高质量推动100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高企数量要增加至600家,培养瞪羚、独角兽企业10家,“三大计划”企业50家;持续增强“双创”热度,办好第20届中国海创周;打造科技金融功能服务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产业发展、人才发展三大基金;坚持“学研为先、实业为上、项目为王”原则,在智能科技、洁净能源、生命科学、文化创意和半导体制造等“五大产业”领域加快各类创新要素集聚;推进中科院大学能源学院等4个“10亿级”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
大刀阔斧推进各项改革 激发“又高又新”发展新活力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坚持以深化改革为牵引,实现高质量发展。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通过优化机构、岗位设置和人员组合,建立高效、扁平、精简的运转机构和精干高效的工作团队,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激情豪情。积极探索实践、符合高新区实际的人事管理模式。以抓好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持续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营商环境是重大的民生福祉”“营商环境比金子般都重要”的思想和“时时、处处、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理念。
推进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自觉对标、复制国内外先进高新区的发展经验,自觉向企业家、高级专业人才请教,努力打造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发展环境。新的一年,高新区要做好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等12项改革攻坚任务。依据《辽宁省开发区条例》,建立“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加大推进放管服改革力度,围绕努力打造东北一流的营商环境,把标准树起来,把硬件硬起来,把智慧手段强起来,提升“一网通办”水平,使企业和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来”,做到“有事不用求人,小事不用远走,急事不用久等,难事不出园区”;增强全体公职人员把企业当“亲人”,把群众当“家人”,积极主动当好“保姆”和“店小二”的服务意识;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对现有公司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同时设立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公司;加大对国资国企精细化管理力度,提高经营管理效益。
科学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又高又新”发展新格局
“重整行装再出发”,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扭住区域协调发展的“牛鼻子”,形成各项建设齐头并进、各项事业竞相迸发发展态势,呈现百舸争流、百花争艳、万马奔腾景象。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既要立足区情、市情,又要放眼国内、国际,既要考虑五年、十年的短期发展,又要兼顾二十年、三十年的长远发展,科学编制未来发展愿景、发展方向、功能定位、重点产业、空间布局等总体规划和若干专项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融合发展是高新区发展史上又一重大机遇,要坚持一张蓝图、一个体制、一个目标、一个号令,坚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做到深度融合、协调行动、一体发展,不仅物理上融合,而且要产生“化学反应”。要按照大胆试、自主改要求,探索出一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新理念提升城区建设、城区治理水平。城区建设管理以工作求优质、项目有品质、人员抓素质的思路,做到城区建设要精品化,把每一个基础设施工程都建成精品;依法依规严格管理、严格清理整治,做到城区管理精细化,触角上要延伸到偏街背巷,主体上要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治共享,方式上要积极推行市场化管理;城市执法要精准化、人性化,带着感情和温度做好工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使高新区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在城区建设管理中,高新区将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指挥,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老旧小区改造组、精品化建设组、精细化管理组、精准化执法组、闲置土地清理组、历史问题处置组,把88项建设管理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好,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为高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下大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共享“又高又新”发展新成果
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要树立“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成绩单”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为民解忧的“实干指数”赢取辖区百姓点赞称赞的“满意指数”。聚焦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痒点”,更加具体地关心和解决具体老百姓具体生活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具体问题。让人民的获得感更充实,幸福感更真实,安全感更踏实。要突出抓好就业、医疗、教育、出行等34项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建设,确保18项重点民生工程年内完工;抓好老旧小区和弃管楼院改造,做到“路平”“草绿”“灯亮”“门严”;建设医疗保健中心,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促进区域教育规范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和引进;建好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今年,高新区要着力建设好3所学校、1所幼儿园、1座国际协作医院。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展现“又高又新”发展新风貌
高新区要做好“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文章,良好的政治生态至关重要。必须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领导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做到“对外一把号,对内一个哨”;压实各级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以党建工作的高水平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全面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坚决整治“慵、懒、散、慢、虚”现象和“等、躲、推、拖”等问题。大力弘扬“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的精神和“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作风,提高推动发展的速度和加速度。坚持挂图作战、跑表计时、节点问效,“奔着问题去、奔着困难去、奔着服务去、奔着成效去”,以抓落实的苦劲实劲恒劲韧劲把工作做好做实做到位。
昂扬的精神状态、奋进的工作姿态是在重整行装再出发、朝着高质量发展奔跑中跑出好成绩的关键。展现“又高又新”发展新风貌,要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园区兴旺我光荣”的荣誉感和“园区是我家,我是园区人”的主人翁精神,大力营造在高新、爱高新、为高新、建高新氛围;要强化敢于担当、敢涉险滩、攻坚克难、舍我其谁的意志斗志,党工委要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者提供舞台,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人得实惠;要弘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唯旗誓夺、有第一就争的进取精神,鼓励激发每一名“高新人”、每一个单位或部门树立敢打必赢的争先创优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重整行装再出发“领跑”的第一方阵有自己、有团队的一席之地!
新的一年,高新人有决心让“又高又新”发展大旗在高新区高高飘扬,以“站起来是通天铁塔,躺下来是不朽的万里长城”的自信,以“重整行装再出发,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凝心聚力,众志成城,答好高质量发展这个试卷,以实际行动为大连“两先区”建设作出新贡献、展现新作为,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李益华 周建平 本报记者刘湘竹)
文章刊发于2月1日《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半岛晨报》等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