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上,大连曾引领国内风气之先。然而,随着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大连软件业由曾经的“领跑者”变为如今的“跟跑者”,令业界人士忧心如酲而心有不甘。这一状况也引起了市政协的高度关注。今年,由市工商联提交的《关于推动大连软件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被列为重点督办的重要提案。
广思集益,乃罔后艰。如何避免陷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危机?能否重新领跑,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二次腾飞?大连市政府和大连软件业都在砥砺蓝图。
大连软件业从零起步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这张名片亟待擦亮
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起步于1998年,在周围一片怀疑的目光中匆匆上路,没人相信一座传统的化工之城会从零起步,在一个前景未明的全新领域另辟蹊径,并在20年后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如今,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拥有近3000家企业,20万余软件人才,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其产业规模、产值占比靠前,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数量均为最多。
那么,现在我们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呢?依据调研,《提案》提到:目前我市软件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13名,产业生态不完善。信息技术服务业占软件业务收入的56%,新业态缺乏。中国软件百强阵营中我市仅有1家,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薪酬待遇、生活成本等原因,软件人才出现流失问题等,大连软件产业的这张名片亟待擦亮。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软件业恰可乘机转型升级
当前,我市正在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这给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近年来,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软件产业的战略部署中,大连以融合应用为重点,鼓励企业提升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研发和产业化水平,积极部署人工智能、区块链、5G应用等产业,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措施之一——持续拓展应用领域
建成4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
我市已启动新一轮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东软健康云平台、英特仿真工业设计云等一批应用平台相继建成。已建成40余个面向自动化控制、数字化制造、车联网技术、云计算、互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软件创新中心、技术联盟以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有13个创新团队入驻,人工智能产品在工业、医疗、交通、智慧家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重点建设的华为大连软件开发云平台,在推动产业云化创新上成效明显,其经验做法被工信部定义为“大连模式”在全国推广。
措施之二——持续优化产业环境
每年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软件业
我市制定出台了《大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已实施66个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创新基金项目,开展了大数据、物联网、5G及区块链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示范。2020年,“基于室内目标三维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交互方法研究”的院校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面向智慧医疗的AI大数据辅助诊断平台”的企业研发项目,均列入政府支持计划。
出台了《大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28行动纲要》《大连市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制定了《大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2019年度支持了55家企业77个项目,2020年度支持了115家企业141个项目,带动企业在创新投入、市场订单、税收贡献、人员增长等维度增长约超过财政资金投入的10倍以上。
措施之三——持续扩大产业规模
近80家软件企业收入过亿
已布局打造“一带一城多园区”发展格局,即:高新区及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生态科技创新城以及分布在金普新区、沙河口区、中山区、西岗区各具特色、“专而精”的产业聚集区。高新区软件收入和从业人员均占全市85%以上,埃森哲、大连文思海辉从业人员规模超过10000人,华录集团、大连华信、IBM等10余家企业年业务收入超10亿元,收入过亿元企业近80家。
措施之四——持续加快国际化步伐
软件业务出口收入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两名
抢抓全球服务外包转移的历史机遇,已在国际IPO、BPO业务上争得一席之地,ITO、KPO业务比重近年来不断上升。截至目前,我市拥有IBM、惠普、思科、埃森哲等百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软件行业服务的对象遍布东北亚、北美、欧洲等十多个国家。软件业务出口收入一直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两名,大连华信、东软(大连)、文思海辉多年保持国内出口前三强业绩。
2019年,日本野村综研、乐天创研,德国拜耳公司,印度马衡达公司,英国科尚等先后落户大连。
措施之五——持续完善培养体系
软件相关专业在校生5万人
目前,我市拥有5所软件学院,22所高校开设软件相关专业,在校生达5万人。全市拥有百余家软件人才社会培训机构,年培训能力达到1万余人次。2019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落实“5+22”人才政策的几个具体问题》,政策惠及包含软件行业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为我市软件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华为人才云正式上线运行,为7所高校1900余名师生实现教学内容转化至云课堂。华为大连人才云为大连软件企业和高校学子搭建了人才双选平台。
“三步走”重新布局大连软件产业
如何让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二次腾飞?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金融局、人社局、三创中心等相关单位也在理思路、巧布局。通过各相关部门对《提案》的答复,记者发现重新布局的顶层设计主要分三步走:
为软件产业转型升级打基础
我市编制了《大连市2020年推进5G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5G基站建设、空间覆盖、5G+工业互联网和5G应用场景等目标,以利用5G网络建设规模效应,带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为我市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围绕“数字大连”建设,紧抓数字城区、数字园区、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等重点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应用,推进医疗、教育、交通、环境、法律、城管、养老等各领域数字化建设。通过开放数据应用场景,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搭建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管理运营,充分发挥政府数据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带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
培育软件产业发展新优势
发挥我市软件、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软件产业高端化,增强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大连软件在产业规模、人才队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与智慧应用创新同时的软件产业发展新优势。
“四招”改善培育提升软件业生态
“以软件产业集聚地高新区为突破口,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突破一批技术,研发一批产品,带动一批产业,支撑和服务一批领域。”在答复如何实现软件产业转型升级时,市政府有关部门列出了四项举措:
着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怎么改善?完善人才和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人才支持力度。推动产教融合,开展面向软件企业的人才定制培训。支持建设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和创新基地。探索研究设立软件及相关智能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建立联动融资担保机制。筹设市金融科技数据服务公司,整合数据资源,解决银企不对称问题。鼓励金融科技发展,推动蚂蚁金服、浪潮集团等知名金融科技公司进驻大连。
着力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如何提高?推进开放合作。
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扩大在美国、欧洲、日本、“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市场份额。积极引入国际化研发团队,吸引国外知名企业来连发展,支持跨国软件企业与本地企业展开合作,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更加深度融入全球创新服务体系。
着力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怎么培育?扶持市场主体。
实施初创型企业培育计划、创新型企业成长计划和领军企业上平台计划。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剥离软件业务。支持本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广泛参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
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如何提升?加强科技攻关。
以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信息安全和应用软件为主攻方向,突破布局新技术和新产业,逐步开放数据应用场景,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搭建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开展数据要素的市场化管理运营,充分发挥政府数据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带动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记者王春燕)
文章刊发于11月28日《大连晚报》
在发展软件产业的道路上,大连曾引领国内风气之先。然而,随着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大连软件业由曾经的“领跑者”变为如今的“跟跑者”,令业界人士忧心如酲而心有不甘。这一状况也引起了市政协的高度关注。今年,由市工商联提交的《关于推动大连软件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被列为重点督办的重要提案。
广思集益,乃罔后艰。如何避免陷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危机?能否重新领跑,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二次腾飞?大连市政府和大连软件业都在砥砺蓝图。
大连软件业从零起步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这张名片亟待擦亮
大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起步于1998年,在周围一片怀疑的目光中匆匆上路,没人相信一座传统的化工之城会从零起步,在一个前景未明的全新领域另辟蹊径,并在20年后形成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如今,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拥有近3000家企业,20万余软件人才,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其产业规模、产值占比靠前,研发投入、知识产权数量均为最多。
那么,现在我们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呢?依据调研,《提案》提到:目前我市软件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13名,产业生态不完善。信息技术服务业占软件业务收入的56%,新业态缺乏。中国软件百强阵营中我市仅有1家,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薪酬待遇、生活成本等原因,软件人才出现流失问题等,大连软件产业的这张名片亟待擦亮。
数字经济方兴未艾,软件业恰可乘机转型升级
当前,我市正在建设特色鲜明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这给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近年来,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软件产业的战略部署中,大连以融合应用为重点,鼓励企业提升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研发和产业化水平,积极部署人工智能、区块链、5G应用等产业,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措施之一——持续拓展应用领域
建成4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
我市已启动新一轮自创区“三年行动计划”,东软健康云平台、英特仿真工业设计云等一批应用平台相继建成。已建成40余个面向自动化控制、数字化制造、车联网技术、云计算、互联网+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软件创新中心、技术联盟以及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已有13个创新团队入驻,人工智能产品在工业、医疗、交通、智慧家庭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重点建设的华为大连软件开发云平台,在推动产业云化创新上成效明显,其经验做法被工信部定义为“大连模式”在全国推广。
措施之二——持续优化产业环境
每年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软件业
我市制定出台了《大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已实施66个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创新基金项目,开展了大数据、物联网、5G及区块链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示范。2020年,“基于室内目标三维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交互方法研究”的院校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面向智慧医疗的AI大数据辅助诊断平台”的企业研发项目,均列入政府支持计划。
出台了《大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28行动纲要》《大连市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制定了《大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2019年度支持了55家企业77个项目,2020年度支持了115家企业141个项目,带动企业在创新投入、市场订单、税收贡献、人员增长等维度增长约超过财政资金投入的10倍以上。
措施之三——持续扩大产业规模
近80家软件企业收入过亿
已布局打造“一带一城多园区”发展格局,即:高新区及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生态科技创新城以及分布在金普新区、沙河口区、中山区、西岗区各具特色、“专而精”的产业聚集区。高新区软件收入和从业人员均占全市85%以上,埃森哲、大连文思海辉从业人员规模超过10000人,华录集团、大连华信、IBM等10余家企业年业务收入超10亿元,收入过亿元企业近80家。
措施之四——持续加快国际化步伐
软件业务出口收入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两名
抢抓全球服务外包转移的历史机遇,已在国际IPO、BPO业务上争得一席之地,ITO、KPO业务比重近年来不断上升。截至目前,我市拥有IBM、惠普、思科、埃森哲等百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软件行业服务的对象遍布东北亚、北美、欧洲等十多个国家。软件业务出口收入一直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两名,大连华信、东软(大连)、文思海辉多年保持国内出口前三强业绩。
2019年,日本野村综研、乐天创研,德国拜耳公司,印度马衡达公司,英国科尚等先后落户大连。
措施之五——持续完善培养体系
软件相关专业在校生5万人
目前,我市拥有5所软件学院,22所高校开设软件相关专业,在校生达5万人。全市拥有百余家软件人才社会培训机构,年培训能力达到1万余人次。2019年我市出台了《关于落实“5+22”人才政策的几个具体问题》,政策惠及包含软件行业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为我市软件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华为人才云正式上线运行,为7所高校1900余名师生实现教学内容转化至云课堂。华为大连人才云为大连软件企业和高校学子搭建了人才双选平台。
“三步走”重新布局大连软件产业
如何让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二次腾飞?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金融局、人社局、三创中心等相关单位也在理思路、巧布局。通过各相关部门对《提案》的答复,记者发现重新布局的顶层设计主要分三步走:
为软件产业转型升级打基础
我市编制了《大连市2020年推进5G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确了5G基站建设、空间覆盖、5G+工业互联网和5G应用场景等目标,以利用5G网络建设规模效应,带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为我市软件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
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围绕“数字大连”建设,紧抓数字城区、数字园区、数字社区和数字乡村等重点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应用,推进医疗、教育、交通、环境、法律、城管、养老等各领域数字化建设。通过开放数据应用场景,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搭建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管理运营,充分发挥政府数据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带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
培育软件产业发展新优势
发挥我市软件、集成电路电子信息制造业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软件产业高端化,增强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利用大连软件在产业规模、人才队伍、国际化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与智慧应用创新同时的软件产业发展新优势。
“四招”改善培育提升软件业生态
“以软件产业集聚地高新区为突破口,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突破一批技术,研发一批产品,带动一批产业,支撑和服务一批领域。”在答复如何实现软件产业转型升级时,市政府有关部门列出了四项举措:
着力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怎么改善?完善人才和金融服务体系。
加强对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人才支持力度。推动产教融合,开展面向软件企业的人才定制培训。支持建设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和创新基地。探索研究设立软件及相关智能产业发展基金。推动建立联动融资担保机制。筹设市金融科技数据服务公司,整合数据资源,解决银企不对称问题。鼓励金融科技发展,推动蚂蚁金服、浪潮集团等知名金融科技公司进驻大连。
着力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
如何提高?推进开放合作。
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扩大在美国、欧洲、日本、“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市场份额。积极引入国际化研发团队,吸引国外知名企业来连发展,支持跨国软件企业与本地企业展开合作,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更加深度融入全球创新服务体系。
着力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怎么培育?扶持市场主体。
实施初创型企业培育计划、创新型企业成长计划和领军企业上平台计划。推动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剥离软件业务。支持本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广泛参与我市智慧城市建设。
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如何提升?加强科技攻关。
以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信息安全和应用软件为主攻方向,突破布局新技术和新产业,逐步开放数据应用场景,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搭建大数据产业发展平台,开展数据要素的市场化管理运营,充分发挥政府数据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带动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记者王春燕)
文章刊发于11月28日《大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