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武汉突发疫情时,大连小伙蒋文强阴差阳错滞留武汉,成为当地医院的一名志愿者,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大连”,小强的故事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时隔1年多,在大连高新区,本溪小伙刘旭重演了这个故事,这位因疫情滞留在大连的30岁小伙成为高新区疫情防控一线的志愿者,上演了抗击疫情的温情一幕。
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刘旭今年刚满30岁,是一名船员,也是两个儿子的爸爸。11月4日,他从老家本溪来连,准备参加船员证考试。“原本打算自己开车,又觉得路途有点远,所以选择坐长途客车。”刘旭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陷入困境。
4日早上上车,7个小时车程,刘旭对这段旅程的未来还一无所知,他没注意到,大连已发布了庄河发现疑似病例的消息,这条消息在网络中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疫情刚刚露出苗头。
直到客车行驶大半,刘旭才在网络中看到了疫情的相关信息,此时再下车已经来不及了。当日16时许,刘旭下了客车后,连忙跑去火车站,心里冒出了回家的念头,又怕耽误考试,而很快他看到了新的信息,大连发布了非必要不离连的通告。18时许,刘旭在朋友圈里发布了来连的第一条信息——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随后几天时间,刘旭心里像着火了一样:本来要进行的船员考试因疫情影响而暂停;家里人几次联系,希望他赶紧回家;疫情不断发展,刘旭每天待在宾馆房间里,守着手机关注最新疫情信息和政策变化。“我一开始心里也挺急躁的,父母给我打电话,两个儿子,最小的才两岁,每天视频通话喊爸爸。”这个爱在朋友圈里晒生活的小伙子一点心情都没有了,只是拍了一段风雪的视频放在朋友圈里。
争做志愿者冲上战疫一线
11月4日抵达大连后的一周是刘旭经历最困难的一周,他在大连举目无亲,连个朋友都没有,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住在高新区一家宾馆,每天点外卖,连吃饭带住宿要花一百多元钱。
刘旭告诉记者,刚来的那几天心情确实不大好,自己刚下船不久,隔离了一个多月时间,还没来得及多陪孩子待几天。
“这样不行,必须找点事情做。我老婆提议让我去当志愿者。”刘旭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办法不但能让自己充实起来,而且也是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于是,他开始在抖音、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寻找各种征集志愿者信息。
11月11日下午,刘旭在网上看到了大连市内征集志愿者的消息,第一时间报名了。经过一番沟通对接,刘旭成为高新区的一名志愿者。
11月12日一大早,他就来到了高新区凌水街道屹馨大山中心社区检测点做志愿者。13日他没有接到志愿服务的信息。
14日随着第三轮核酸检测工作启动,刘旭早上七点半就赶到高新区凌水街道凌海社区的检测点,一直工作到下午五点多,整整工作了10个小时。
“这是我第二次当志愿者。”当记者联系到刘旭时,他笑呵呵地开着玩笑,“第一次就是12日那天。”刘旭的主要工作是维护现场秩序,在采访时,他不时地指引着周围居民有序排队,遇到有需要的居民,他第一时间上前帮忙,提醒扫码、疏导人群......
感受防控工作艰辛为大连战疫加油
刘旭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些采样人员才是真辛苦,不但来的早,而且工作量也非常大。“我就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刘旭说,两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地印象,以前他从未近距离体验过:长时间在寒冷的户外工作,手会被冻得通红,又麻又疼;长时间站在寒风里,身体变得僵硬;脸上真的会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痕迹。
“这两天大连天气还挺不错,真不敢想象前两天刚下完雪最冷的时候,这些医务人员、社区人员和志愿者是怎么度过的。”刘旭说,这次与疫情正面作战,他才真正体会到疫情防控工作的艰辛。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大连市民的文明和热情。“我之前曾经在中山区工作过两年,高新区是第一次来,之前就觉得高新区这里好,这次感受更深了。”刘旭说,在检测过程中,周围居民见志愿者辛苦,特地从家里拿来凳子,让他们坐下歇歇,也有人送来热水、暖贴等,类似的感人故事在每个检测点上演着。
11月14日,刘旭在朋友圈里更新了自己最新的状态,他发了两张身穿防护服的照片并留言说:“疫情严峻,回不去家。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为现状做出一些贡献。” 他衷心地为大连加油,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自己早点回家。
一呼百应八方增援谱写志愿者之歌
在凌水街道,像刘旭这样的青年志愿者很多,他们有的是高校教师,有的是小学老师,有的是理发师,有的是程序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疫情之下有大义,为守护大连、守护家园,在紧急时刻,他们义无反顾,火速集结奔赴抗疫战场。
凌水街道团工委工作人员吴诗妍几天来都被志愿者们的热情所感动。11月11日,在大连市团委、高新区团工委的号召下,凌水街道团工委向辖区青年发出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倡议,仅仅1天半时间就接到150余名志愿者的报名信息。
“印象最深的是当天晚上突然接到第二轮核酸检测的通知,时间紧、任务重,真的是火速集结。”吴诗妍说,由于要核对志愿者们的信息和位置,有的志愿者是深夜十二点,她与对方才对接上,而大家却毫无怨言,有的甚至为自己没能入选而着急。“当晚就确定了27人,第二天一大早,他们都第一时间到达岗位。”吴诗妍说,在采样点,有的志愿者将黄码检测机构的名录贴在身上,让黄码居民了解现行防疫政策;有的引导居民有序排队,提醒居民戴好口罩,保持安全间距;有的拿着小喇叭跟着社区工作人员,不断喊话让居民下来核酸检测……结束了一天的志愿服务,一些志愿者因为手套胶带缠得太紧,脱下防护服时,双手已经被勒出一道道痕迹,脸上也留下了被口罩面罩压过的印记。
“很荣幸有机会参与到社区工作中,也很庆幸祖国有这样的辛勤守护,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大连海事大学老师黎泉说。
“愿为守护一方净土,尽微薄之力,不负青春,不留遗憾!” 青年志愿者邓琳琳在志愿服务后说。
“用我就随叫随到,我要一直做到回家为止。”刘旭说,只要他在大连,有需要的地方都一定会去。
在凌水街道,青年志愿者们的身影成为疫情防控工作中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最需要到时候,他们投入到了防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谱写动人的志愿者之歌。
(文、图/ 吴诗妍 博闻)
2020年初,武汉突发疫情时,大连小伙蒋文强阴差阳错滞留武汉,成为当地医院的一名志愿者,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大连”,小强的故事曾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时隔1年多,在大连高新区,本溪小伙刘旭重演了这个故事,这位因疫情滞留在大连的30岁小伙成为高新区疫情防控一线的志愿者,上演了抗击疫情的温情一幕。
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刘旭今年刚满30岁,是一名船员,也是两个儿子的爸爸。11月4日,他从老家本溪来连,准备参加船员证考试。“原本打算自己开车,又觉得路途有点远,所以选择坐长途客车。”刘旭没想到,这个决定让他陷入困境。
4日早上上车,7个小时车程,刘旭对这段旅程的未来还一无所知,他没注意到,大连已发布了庄河发现疑似病例的消息,这条消息在网络中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疫情刚刚露出苗头。
直到客车行驶大半,刘旭才在网络中看到了疫情的相关信息,此时再下车已经来不及了。当日16时许,刘旭下了客车后,连忙跑去火车站,心里冒出了回家的念头,又怕耽误考试,而很快他看到了新的信息,大连发布了非必要不离连的通告。18时许,刘旭在朋友圈里发布了来连的第一条信息——来的时候好好的回不去了。
随后几天时间,刘旭心里像着火了一样:本来要进行的船员考试因疫情影响而暂停;家里人几次联系,希望他赶紧回家;疫情不断发展,刘旭每天待在宾馆房间里,守着手机关注最新疫情信息和政策变化。“我一开始心里也挺急躁的,父母给我打电话,两个儿子,最小的才两岁,每天视频通话喊爸爸。”这个爱在朋友圈里晒生活的小伙子一点心情都没有了,只是拍了一段风雪的视频放在朋友圈里。
争做志愿者冲上战疫一线
11月4日抵达大连后的一周是刘旭经历最困难的一周,他在大连举目无亲,连个朋友都没有,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住在高新区一家宾馆,每天点外卖,连吃饭带住宿要花一百多元钱。
刘旭告诉记者,刚来的那几天心情确实不大好,自己刚下船不久,隔离了一个多月时间,还没来得及多陪孩子待几天。
“这样不行,必须找点事情做。我老婆提议让我去当志愿者。”刘旭思来想去,觉得这个办法不但能让自己充实起来,而且也是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于是,他开始在抖音、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寻找各种征集志愿者信息。
11月11日下午,刘旭在网上看到了大连市内征集志愿者的消息,第一时间报名了。经过一番沟通对接,刘旭成为高新区的一名志愿者。
11月12日一大早,他就来到了高新区凌水街道屹馨大山中心社区检测点做志愿者。13日他没有接到志愿服务的信息。
14日随着第三轮核酸检测工作启动,刘旭早上七点半就赶到高新区凌水街道凌海社区的检测点,一直工作到下午五点多,整整工作了10个小时。
“这是我第二次当志愿者。”当记者联系到刘旭时,他笑呵呵地开着玩笑,“第一次就是12日那天。”刘旭的主要工作是维护现场秩序,在采访时,他不时地指引着周围居民有序排队,遇到有需要的居民,他第一时间上前帮忙,提醒扫码、疏导人群......
感受防控工作艰辛为大连战疫加油
刘旭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那些采样人员才是真辛苦,不但来的早,而且工作量也非常大。“我就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刘旭说,两次志愿者服务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地印象,以前他从未近距离体验过:长时间在寒冷的户外工作,手会被冻得通红,又麻又疼;长时间站在寒风里,身体变得僵硬;脸上真的会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痕迹。
“这两天大连天气还挺不错,真不敢想象前两天刚下完雪最冷的时候,这些医务人员、社区人员和志愿者是怎么度过的。”刘旭说,这次与疫情正面作战,他才真正体会到疫情防控工作的艰辛。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大连市民的文明和热情。“我之前曾经在中山区工作过两年,高新区是第一次来,之前就觉得高新区这里好,这次感受更深了。”刘旭说,在检测过程中,周围居民见志愿者辛苦,特地从家里拿来凳子,让他们坐下歇歇,也有人送来热水、暖贴等,类似的感人故事在每个检测点上演着。
11月14日,刘旭在朋友圈里更新了自己最新的状态,他发了两张身穿防护服的照片并留言说:“疫情严峻,回不去家。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为现状做出一些贡献。” 他衷心地为大连加油,希望疫情早点结束,自己早点回家。
一呼百应八方增援谱写志愿者之歌
在凌水街道,像刘旭这样的青年志愿者很多,他们有的是高校教师,有的是小学老师,有的是理发师,有的是程序员.....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疫情之下有大义,为守护大连、守护家园,在紧急时刻,他们义无反顾,火速集结奔赴抗疫战场。
凌水街道团工委工作人员吴诗妍几天来都被志愿者们的热情所感动。11月11日,在大连市团委、高新区团工委的号召下,凌水街道团工委向辖区青年发出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倡议,仅仅1天半时间就接到150余名志愿者的报名信息。
“印象最深的是当天晚上突然接到第二轮核酸检测的通知,时间紧、任务重,真的是火速集结。”吴诗妍说,由于要核对志愿者们的信息和位置,有的志愿者是深夜十二点,她与对方才对接上,而大家却毫无怨言,有的甚至为自己没能入选而着急。“当晚就确定了27人,第二天一大早,他们都第一时间到达岗位。”吴诗妍说,在采样点,有的志愿者将黄码检测机构的名录贴在身上,让黄码居民了解现行防疫政策;有的引导居民有序排队,提醒居民戴好口罩,保持安全间距;有的拿着小喇叭跟着社区工作人员,不断喊话让居民下来核酸检测……结束了一天的志愿服务,一些志愿者因为手套胶带缠得太紧,脱下防护服时,双手已经被勒出一道道痕迹,脸上也留下了被口罩面罩压过的印记。
“很荣幸有机会参与到社区工作中,也很庆幸祖国有这样的辛勤守护,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大连海事大学老师黎泉说。
“愿为守护一方净土,尽微薄之力,不负青春,不留遗憾!” 青年志愿者邓琳琳在志愿服务后说。
“用我就随叫随到,我要一直做到回家为止。”刘旭说,只要他在大连,有需要的地方都一定会去。
在凌水街道,青年志愿者们的身影成为疫情防控工作中一道亮丽风景线,在最需要到时候,他们投入到了防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谱写动人的志愿者之歌。
(文、图/ 吴诗妍 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