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年伊始,英歌石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科技创新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在虎年春节,一项项科研攻关项目正在这里紧张进行着,在国科大能源学院,四五十位科研人员将在实验室里度过新春佳节,从洁净能源到生物工程,他们春节不休息、实验不间断,大家有个共同的心声——“科研万岁”。
在实验室过春节新春寄语“科研万岁”
1月28日下午,在国科大能源学院T3大楼谱学电化学与锂离子电池研究组实验研究室里,赵志伟特地买来几张红纸,同伴们又是裁剪又是书画,忙碌半天终于写完几幅对联,贴在实验室门口,实验室顿时有了节日气氛。这幅对联笔墨无奇却满含深情,上联写“莫道研发无姝丽”,下联是“谁言学术不风情”,横批写着“科研万岁”。
赵志伟是一名博士后,他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他是山西人,孩子刚两岁,父母在老家还从未抱过孙子,但是老人都支持赵志伟的决定。
赵志伟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锂基电池电极与电解液界面的基础科学问题。“我们利用现场电化学谱学装置,深入到分子和原子的微观领域来观察和研究。”赵志伟告诉记者,他们从事的科研项目是基础性研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与宁德时代等新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也有合作,随着研究的深入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目前,洁净能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前沿领域,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发挥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作用,已成为中国科学界聚焦的关键问题。赵志伟所在实验室团队便是基于此,进行开创性研究工作,致力于用技术创新推动能源变革。
外国学者留连过春节赞叹中国科研力量
“我们今年大概有四位同事和研究生在实验室里过年。”赵志伟告诉记者,其中还包括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后——阿兰法赫,他是一位研究电解水制氢方面的科研人员,对于在大连过春节,阿兰法赫颇为感慨。
“我们每天在实验室从早上工作到黄昏,中国的科研人员真是太勤奋了。”阿兰法赫说,这里的学习和科研氛围十分浓郁,这里的实验室试验装置精良,老师们友善和谐,学生们聪明专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阿兰法赫告诉记者,节日期间,研究所也为留守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食堂、超市、游泳馆、图书馆等等公共设施都正常开放,同时还为大家提供往返市区的大巴车。阿兰法赫的妻子也跟随他一道留在大连,如今妻子即将生产,家里将迎来一个新生命。
今年是杨智第一次在外地过节,留在大连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科研还是更重要,研究课题不能耽搁。”杨智说,虽然所里、导师都没有具体要求,但平时他们每天要在实验室待上十多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到傍晚五点,晚上还要回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深夜十点左右。
三年春节没回家攻关癌症肿瘤难题
在能源学院,今年大约有四五十位科研人员将在实验室里度过新春佳节。 “导师和所里都不赞成我们留所过年,但是现在确实不能走,正处在关键时刻。”来自云南昆明的陈欢是生物分子功能与机制研究组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今天是他在大连度过的第三个春节,他们所研究的领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生命科学领域,主要是肿瘤代谢方面的基础研究。“国内涉足这一领域的科研团队比较少,这种基础研究是会影响未来的重要科技,覆盖面更为广泛,将对生物医学有重大影响。”陈欢说。
对于自己的研究,陈欢并不觉得枯燥,反而有些温暖。“我们每天都要培养细胞,就像在照顾一个小孩子一样,每天都要吃饭、睡觉等等。”陈欢要观察细胞的每一个变化,从中寻找出健康细胞如何演变成恶性细胞的原因。这个春节,陈欢已经做好了计划:除夕夜要和同学们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做做实验,回寝室后,他要启用刚买来的投影仪,看春晚、看电影,美美地过个年。
(文、图/博闻)
2022年新年伊始,英歌石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科技创新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在虎年春节,一项项科研攻关项目正在这里紧张进行着,在国科大能源学院,四五十位科研人员将在实验室里度过新春佳节,从洁净能源到生物工程,他们春节不休息、实验不间断,大家有个共同的心声——“科研万岁”。
在实验室过春节新春寄语“科研万岁”
1月28日下午,在国科大能源学院T3大楼谱学电化学与锂离子电池研究组实验研究室里,赵志伟特地买来几张红纸,同伴们又是裁剪又是书画,忙碌半天终于写完几幅对联,贴在实验室门口,实验室顿时有了节日气氛。这幅对联笔墨无奇却满含深情,上联写“莫道研发无姝丽”,下联是“谁言学术不风情”,横批写着“科研万岁”。
赵志伟是一名博士后,他已经两年没有回家了。他是山西人,孩子刚两岁,父母在老家还从未抱过孙子,但是老人都支持赵志伟的决定。
赵志伟主要研究的方向是锂基电池电极与电解液界面的基础科学问题。“我们利用现场电化学谱学装置,深入到分子和原子的微观领域来观察和研究。”赵志伟告诉记者,他们从事的科研项目是基础性研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目前与宁德时代等新能源领域的头部企业也有合作,随着研究的深入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
目前,洁净能源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前沿领域,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发挥科技创新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支撑作用,已成为中国科学界聚焦的关键问题。赵志伟所在实验室团队便是基于此,进行开创性研究工作,致力于用技术创新推动能源变革。
外国学者留连过春节赞叹中国科研力量
“我们今年大概有四位同事和研究生在实验室里过年。”赵志伟告诉记者,其中还包括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博士后——阿兰法赫,他是一位研究电解水制氢方面的科研人员,对于在大连过春节,阿兰法赫颇为感慨。
“我们每天在实验室从早上工作到黄昏,中国的科研人员真是太勤奋了。”阿兰法赫说,这里的学习和科研氛围十分浓郁,这里的实验室试验装置精良,老师们友善和谐,学生们聪明专注,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阿兰法赫告诉记者,节日期间,研究所也为留守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食堂、超市、游泳馆、图书馆等等公共设施都正常开放,同时还为大家提供往返市区的大巴车。阿兰法赫的妻子也跟随他一道留在大连,如今妻子即将生产,家里将迎来一个新生命。
今年是杨智第一次在外地过节,留在大连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科研还是更重要,研究课题不能耽搁。”杨智说,虽然所里、导师都没有具体要求,但平时他们每天要在实验室待上十多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到傍晚五点,晚上还要回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深夜十点左右。
三年春节没回家攻关癌症肿瘤难题
在能源学院,今年大约有四五十位科研人员将在实验室里度过新春佳节。 “导师和所里都不赞成我们留所过年,但是现在确实不能走,正处在关键时刻。”来自云南昆明的陈欢是生物分子功能与机制研究组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今天是他在大连度过的第三个春节,他们所研究的领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生命科学领域,主要是肿瘤代谢方面的基础研究。“国内涉足这一领域的科研团队比较少,这种基础研究是会影响未来的重要科技,覆盖面更为广泛,将对生物医学有重大影响。”陈欢说。
对于自己的研究,陈欢并不觉得枯燥,反而有些温暖。“我们每天都要培养细胞,就像在照顾一个小孩子一样,每天都要吃饭、睡觉等等。”陈欢要观察细胞的每一个变化,从中寻找出健康细胞如何演变成恶性细胞的原因。这个春节,陈欢已经做好了计划:除夕夜要和同学们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做做实验,回寝室后,他要启用刚买来的投影仪,看春晚、看电影,美美地过个年。
(文、图/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