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歌石科学城即将开城运营,历经600多天奋战,基本实现“两年见雏形”建设目标,初现“英”姿。如今,在这块44.3平方公里的创新沃土上,一个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高端创新人才“汇聚成河”、整装集结;一项项创新举措打破常规、先试先行;一座座中试基地、转化中心鳞次栉比、蓄势待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添薪蓄力创新策源,全力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的起点上,英歌石科学城开城运营将全面吹响大连科技创新的冲锋号,为东北、辽宁全面振兴凝聚“大连力量”,为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勇担重任 使命必达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是大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重要论述和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重大实践。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使命重大、意义深远。
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振兴发展需求,英歌石科学城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强化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枢纽和科研经济策源地。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发展活力。英歌石科学城积极构建创新体系,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建立科学城理事会,健全“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大连高新区在科学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大连英歌石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支撑服务功能,探索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投资运营模式。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赋予科研人员六项自主权。建立科技成果挖掘、评估评价、中试验证、落地孵化、政策创新、场景促进、基金赋能等工作机制。构建“1+2+N”政策体系,即《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大连市成果转化9项机制、高新区成果转化10项任务+人才、产业、科技创新等专项支持政策。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全面融合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探索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途径。
创新策源 产城融合
英歌石科学城汇聚大连科研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布局重大创新载体、汇聚顶尖创新平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
“辽宁黄海实验室像是一个‘科研特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说,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都将在科学城里实现,与此同时,人才机制、优势力量、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等都是英歌石科学城独有的优势。
“辽宁滨海实验室更像是一个‘集聚载体’。”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李先锋说,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不但汇聚了本地高校院所的优势力量,同时也吸引全国很多重要科研力量向这里集聚。科学城是一个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求,吸引更多人才、更多资源,进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忠伟认为,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实验装备、场地、硬件等方面给予支撑,更重要的是将大连各科研领域的科学家、科研人才集聚在一起,科技、政策、金融、人才等等各类要素协同联动,推动成果转化,打造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链条,注重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促进全链条贯通式的科技创新。
英歌石科学城坚持“科研+产业”双向布局,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性创新平台、“一站式”集聚性转化平台和复合性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谋划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公共测试分析中心、孵化器、中试基地,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构建“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级孵化链条,打造“新质孵化器”品牌。
优化科学城发展空间,构建科学城核心区、成果转化区、产业协同区联动发展格局。
坚持“科研+科学家+城”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出台引育科研人才支持政策,引进200多个细分领域实验室团队、1000余名科研人才,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智慧医院等服务设施,着力打造高品质15分钟生活圈。
在大连高新区西部,一座以科学为名的新城拔地而起、熠熠生辉,一幅幅科技创新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 王博文)
英歌石科学城即将开城运营,历经600多天奋战,基本实现“两年见雏形”建设目标,初现“英”姿。如今,在这块44.3平方公里的创新沃土上,一个个高能级创新平台、高端创新人才“汇聚成河”、整装集结;一项项创新举措打破常规、先试先行;一座座中试基地、转化中心鳞次栉比、蓄势待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添薪蓄力创新策源,全力推动产业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的起点上,英歌石科学城开城运营将全面吹响大连科技创新的冲锋号,为东北、辽宁全面振兴凝聚“大连力量”,为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勇担重任 使命必达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高标准高水平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是大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重要论述和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举措;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重大实践。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使命重大、意义深远。
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振兴发展需求,英歌石科学城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强化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枢纽和科研经济策源地。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发展活力。英歌石科学城积极构建创新体系,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建立科学城理事会,健全“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大连高新区在科学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大连英歌石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支撑服务功能,探索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投资运营模式。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赋予科研人员六项自主权。建立科技成果挖掘、评估评价、中试验证、落地孵化、政策创新、场景促进、基金赋能等工作机制。构建“1+2+N”政策体系,即《英歌石科学城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大连市成果转化9项机制、高新区成果转化10项任务+人才、产业、科技创新等专项支持政策。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功能,全面融合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探索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途径。
创新策源 产城融合
英歌石科学城汇聚大连科研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布局重大创新载体、汇聚顶尖创新平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
“辽宁黄海实验室像是一个‘科研特区’。”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说,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都将在科学城里实现,与此同时,人才机制、优势力量、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等都是英歌石科学城独有的优势。
“辽宁滨海实验室更像是一个‘集聚载体’。”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李先锋说,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不但汇聚了本地高校院所的优势力量,同时也吸引全国很多重要科研力量向这里集聚。科学城是一个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发展需求,吸引更多人才、更多资源,进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大连化物所研究员、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忠伟认为,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在实验装备、场地、硬件等方面给予支撑,更重要的是将大连各科研领域的科学家、科研人才集聚在一起,科技、政策、金融、人才等等各类要素协同联动,推动成果转化,打造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的链条,注重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促进全链条贯通式的科技创新。
英歌石科学城坚持“科研+产业”双向布局,着力打造高水平开放性创新平台、“一站式”集聚性转化平台和复合性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谋划布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公共测试分析中心、孵化器、中试基地,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构建“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级孵化链条,打造“新质孵化器”品牌。
优化科学城发展空间,构建科学城核心区、成果转化区、产业协同区联动发展格局。
坚持“科研+科学家+城”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出台引育科研人才支持政策,引进200多个细分领域实验室团队、1000余名科研人才,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智慧医院等服务设施,着力打造高品质15分钟生活圈。
在大连高新区西部,一座以科学为名的新城拔地而起、熠熠生辉,一幅幅科技创新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文/ 王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