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未来材料领域赛)在高新区圆满落幕。经过激烈角逐,大连市共有7个项目(高新区5个)脱颖而出,为所有参赛省市之最。
本次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办,大连高新区承办,本届大赛共征集20多个省市企事业单位的优质项目123项,81个项目进入现场评审环节,最终,32个项目获得优胜。
国家权威赛事,参赛主体踊跃
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赛道方向,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快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大连高新区高质量承办了本届“未来材料领域赛”。
本届领域赛旨在统筹各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探索建立以赛事为依托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发现—遴选—评价—跟踪”新模式,构建以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载体的“技术策源—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未来产业培育新机制。组委会以“高质量、高标准”为赛事定位,确保权威赛事,顶级对决,真正赛出颠覆性创新成果。
自赛事启动筹备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组委会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挖掘社会资源,进行精准宣传推介,高效组织实施,全国范围内报名参赛踊跃。最终征集到20多个省市企事业的拟参赛优质项目123项,初审通过项目113项,参与现场评审项目81个。大赛秉承公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12+8”模式封闭式陈述和答辩,评议流程按初次评议和交叉评议两个环节依次进行。评议结果分为优秀项目和优胜项目,优胜项目择优进入决赛。
高端资源集结,顶级赛事对决
本次参与现场评审环节的81个项目囊括了先进半导体材料、有机新材料、绿色节能材料、医用材料等重点领域,不仅方向领域契合大赛主题、技术产业化前景广阔,而且具有各自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颠覆性技术突破。其中,含能纳米薄膜材料、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超高纯聚合物核心技术等,填补了国内空白;掺稀土特种光纤先进制造技术、超高频高速用低介电玻璃纤维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赛邀请了25位评委,涵盖材料领域专家、行业企业家、专业领域投资人等。参赛主体包括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无论是参赛项目还是评委,都代表了领域内国内高端水平。
优胜项目的技术能力、产业潜力、商业化路线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大连理工大学的“自愈合”医用材料系全球引领者,突破了高强度自修复凝胶生物医用新材料的领域难题,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大胆探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基于时空相变储能材料的太阳能供暖技术,将有效解决太阳能资源不稳定的问题,是未来低碳清洁供暖发展的重要方向;杭州埃姆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半导体产业用共形电磁屏蔽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技术,系目前全球最新电磁屏蔽解决方案,产品性能远超韩国和日本;天津天和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面向量子计算和存储的高丰度电子级硅-28产业化项目,在技术路线、化学交换物系体系等多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赛事产业并重,筑就未来高地
大连高新区本着“赛事与产业并重”原则,致力于将赛事与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着力吸引和落地一批颠覆性产业项目,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大连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历经30余年的沉淀和发展,积累了较强的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
目前,高新区正着力以英歌石科学城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现已汇聚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全国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大连凌水湾实验室,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化物所实验室组群等一大批高能级科创平台。
以“科研+产业”为发展理念,布局建设的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公共实验中心、新质孵化器、中试基地等“五大”平台,将为颠覆性技术提供“科研+孵化+中试+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和成长土壤。
大连高新区将以此次赛事为契机,深刻总结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经验,努力践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国家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新机制提供支撑,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新力量。
(供稿/大赛组委会)
11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未来材料领域赛)在高新区圆满落幕。经过激烈角逐,大连市共有7个项目(高新区5个)脱颖而出,为所有参赛省市之最。
本次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办,大连高新区承办,本届大赛共征集20多个省市企事业单位的优质项目123项,81个项目进入现场评审环节,最终,32个项目获得优胜。
国家权威赛事,参赛主体踊跃
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赛道方向,推动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加快颠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大连高新区高质量承办了本届“未来材料领域赛”。
本届领域赛旨在统筹各类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资源,探索建立以赛事为依托的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发现—遴选—评价—跟踪”新模式,构建以国家高新区为核心载体的“技术策源—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未来产业培育新机制。组委会以“高质量、高标准”为赛事定位,确保权威赛事,顶级对决,真正赛出颠覆性创新成果。
自赛事启动筹备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响应。组委会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挖掘社会资源,进行精准宣传推介,高效组织实施,全国范围内报名参赛踊跃。最终征集到20多个省市企事业的拟参赛优质项目123项,初审通过项目113项,参与现场评审项目81个。大赛秉承公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12+8”模式封闭式陈述和答辩,评议流程按初次评议和交叉评议两个环节依次进行。评议结果分为优秀项目和优胜项目,优胜项目择优进入决赛。
高端资源集结,顶级赛事对决
本次参与现场评审环节的81个项目囊括了先进半导体材料、有机新材料、绿色节能材料、医用材料等重点领域,不仅方向领域契合大赛主题、技术产业化前景广阔,而且具有各自关键核心技术以及颠覆性技术突破。其中,含能纳米薄膜材料、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超高纯聚合物核心技术等,填补了国内空白;掺稀土特种光纤先进制造技术、超高频高速用低介电玻璃纤维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大赛邀请了25位评委,涵盖材料领域专家、行业企业家、专业领域投资人等。参赛主体包括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无论是参赛项目还是评委,都代表了领域内国内高端水平。
优胜项目的技术能力、产业潜力、商业化路线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大连理工大学的“自愈合”医用材料系全球引领者,突破了高强度自修复凝胶生物医用新材料的领域难题,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大胆探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基于时空相变储能材料的太阳能供暖技术,将有效解决太阳能资源不稳定的问题,是未来低碳清洁供暖发展的重要方向;杭州埃姆特新材料有限公司的半导体产业用共形电磁屏蔽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技术,系目前全球最新电磁屏蔽解决方案,产品性能远超韩国和日本;天津天和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面向量子计算和存储的高丰度电子级硅-28产业化项目,在技术路线、化学交换物系体系等多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赛事产业并重,筑就未来高地
大连高新区本着“赛事与产业并重”原则,致力于将赛事与产业深度融合,依托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着力吸引和落地一批颠覆性产业项目,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大连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历经30余年的沉淀和发展,积累了较强的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
目前,高新区正着力以英歌石科学城为核心,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现已汇聚大连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精密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优化与CAE软件全国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大连凌水湾实验室,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化物所实验室组群等一大批高能级科创平台。
以“科研+产业”为发展理念,布局建设的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公共实验中心、新质孵化器、中试基地等“五大”平台,将为颠覆性技术提供“科研+孵化+中试+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和成长土壤。
大连高新区将以此次赛事为契机,深刻总结颠覆性技术创新工作经验,努力践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国家建立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育”新机制提供支撑,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新力量。
(供稿/大赛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