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2102910003/2022-00012 | 文件编号: | 大高管发〔2022〕10号 |
成文日期: | 2022-06-18 | 发布机构: | 大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22-06-18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大连高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大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6月18日
大连高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十三五”时期,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坚强领导下,我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推动我区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和《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及《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结合高新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市和健康大连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全民健身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任务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2%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3.2 平方米以上,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5名,带动全区体育产业大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全民健身热情。加大体育健身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完善高新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到2025年,“10分钟健身圈”覆盖全区;全区人均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社区(村)实现全民健身设施100%全覆盖。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维护责任,加大公共室外健身器材巡检维修力度,提升场地设施利用效益。
2.盘活城区空闲土地,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根据2021年度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个别地区缺少公共体育设施,无法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街道、社区要大力挖掘可建设健身场地设施的空闲地、边角地、厂房,复合利用现有资源,为居民提供健身活动场地。七贤岭街道人口密集,群众健身需求大,要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体育场馆设施,满足“10分钟健身圈”。
3.打造智能文体广场,完成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促进全民健身智慧发展,推进智慧健身路径、体育公园,结合高新区定位,逐步推进健身场地设施向系统化、时尚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打造优质专业、生态和谐的健身场景。完善健身步道、城市绿道体系,到2025年,新建或改扩建1个大型特色健身广场或大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建有1个特色体育公园。区内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社区,在原有的体育设施基础上继续提档升级,新建智能化全民健身路径50个,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新技术应用。
4.引导社会资本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场馆。采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高新区市民健身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区内现有民营综合体育场馆合作运营,实现高新区拥有综合性小型市民健身场馆。弥补高新区缺少球类运动场馆短板,达到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同时鼓励场馆对青少年、老年人、伤残人士公益开放,对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力场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予以适当补助。
(二)健全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打造全民健身品牌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赛事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品牌赛事运行机制,营造人人关注、共同参与文体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健全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基层健身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努力构建形式多样、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赛事,为高新区民众注入生机与活力。
2.借势助力、多方筹措,提高办赛水平。大力建设各类体育协会,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目前高新区已成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棒球、帆船帆板、卡丁车、体适能8个单项体育协会,力争到2025年成立羽毛球、轮滑、电子竞技、攀岩、钓鱼等各类单项体育协会,让体育协会为群众体育赛事开展提供组织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将支持体育协会建设发展,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各类单项、行业体育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俱乐部积极创建服务品牌、普及运动项目、发挥引领作用。
3.积极谋划,打造精品赛事活动。普及发展区域特色运动项目,“一区多品”建设,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一是力争继续承办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10项左右(排球、篮球、轮滑、冰球、棒球、羽毛球、帆船、电竞、机器人等赛事),区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持续增量提质。二是发挥我区滨海优势,借助高新区帆船帆板运动协会、龙舟协会,积极开发海洋体育运动项目。三是举办水上卡丁车、海上皮划艇、垂钓等水上竞技项目,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体育运动赛事活动,进一步打造高新区海洋体育品牌赛事,推动高新区体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体教融合,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1.巩固发展青少年赛事活动。认真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努力推动“三大球”、冰雪、海洋体育等特色运动项目进校园,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广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明显改善青少年儿童、学生身体素质。
2.持续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全国青少年轮滑锦标赛、大连市青少年帆船联赛、大连市青少年篮球联赛、大连市青少年羽毛球精英赛、中日韩青少年帆船邀请赛、跨渤海海峡帆船赛以及协助省帆船协会开展“为祖国扬帆,国庆巡游活动”等系列赛事。不断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助力海洋运动产业发展。加强宣传,扩大赛事知名度,对各类赛事进行广泛报道,营造良好的赛事舆论氛围,提升高新体育赛事“新高地”。
3.继续推进高新区青少年特色项目。在区内各中小学推广普及冰球运动,组织开展旱地冰球、轮滑球、冰球等形式多样的冰雪项目体育活动,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以单项体育协会为依托,开展足球、篮球、排球、棒球、冰球、轮滑等体育项目培训,开展2-3个体育特色项目进校园活动,全年覆盖本区青少年学生总数30%,到2025年达到体育项目特色学校100%全覆盖。
(四)完善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均衡发展
1.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加快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力争到202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占本区常住人口比例达到4.5%。建立全民健身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的常态化、信息化。健全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组织,按标准为“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站”配备测试设备和专兼职工作人员。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2.促进全民健身均衡发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和各级职工文体协会作用,广泛开展广播体操、工间操、职工运动会等健身赛事活动,引导更多干部职工参与健身。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增加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配置。发挥各级老年人体育组织作用,推广普及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鼓励举办老年人体育健身竞赛活动。关注特殊群体服务供给,推动残健融合,通过运动改善特殊人群生活方式,为特殊群体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完善残疾人的体育组织和运动康复机构,促进更多残疾人参与到阳光健身活动中来。
(五)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全民健身支撑
1.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科学筹划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与项目布局,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大力支持优秀体育产业项目有效落实,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加快我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2.打造海洋体育服务综合体,助力海洋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聚集小平岛滨海高端资源要素,依靠高新区优势群体消费需求,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引导消费创新。安达圣岛集团目前正在全力打造集体育活动、旅游、文化、体育用品、餐饮娱乐等消费于一体的小平岛休闲体育公园服务综合体。包括小平岛体育文体广场、竞界体育综合体、小平岛游船码头、小平岛海钓平台、小平岛游艇港等众多体育娱乐消费项目。设立以海上观光、海上运动航海体验与培训、船艇比赛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开发,到2025年建成小平岛全新海岸线综合服务区,通过各类型海上基地建设,深度发展海上运动培训及赛事开发。大连市龙舟运动协会、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均坐落在高新区,皮划艇、桨板、帆船、龙舟等相关赛事的举办,更进一步丰富海洋体育运动产业布局。目前正在积极推动成立高新区钓鱼协会,结合基地建设,逐步完善海洋体育旅游开发,活跃海洋资源,同时带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
3.深化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支持鼓励优质企业挖掘整合体育资源,加快做大做强。支持鼓励体育创新创业,在健身设施供给、健身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鼓励小微企业和个体从业者提供具有特色化的体育健身服务。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足球、冰雪、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全民健身赛事商业价值开发。加强健身、体育培训等健身服务业的市场监管,大力整治违法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健身消费环境。
(六)促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拓宽全民健身领域
1.积极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鼓励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融合开展,支持医疗机构试点开具运动处方,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推动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
2.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利用大连旅游名城定位,协调高新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本区特色的体育休闲项目。鼓励结合文化、旅游、赛事等资源,深挖体育旅游潜力,不断满足群众健身、旅游等复合需求。鼓励依托旅游资源发展体育运动,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户外、水上、马拉松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品牌健身赛事活动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高新区特色体育休闲旅游精品路线、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
(七)推进全民健身文化发展,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加强体育与信息、文化、传媒融合。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常健身、会健身、爱健身”的浓厚氛围。推广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以参与健身活动为荣、拥有健康体魄为荣的锻炼价值观。大力推广全民健身典型人物和单位,树立全民健身榜样,发挥其示范效应,讲好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民健身基础保障
1.落实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总体工作部署。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企业支持、社会响应、智库介入的大群体工作格局。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财政金融局、经济发展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社会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结合职责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行业体育协会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全民健身基础保障。明确划分公共体育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维护经费列入我区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住建局要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强化全民健身设施配建标准要求落实。积极运用税收、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大对社会化体育健身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
(二)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保障全民健身人才供给
加快以全民健身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体育社会组织带头人、体育专业技术人员、媒体专家等为核心的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探索建设全民健身智库,支持专业人才和科研力量开展全民健身理论研究、现状调查、体质健康促进等课题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畅通培养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推动竞技体育科研成果与全民健身融合互通共享,鼓励支持退役运动员从事全民健身工作。
(三)结合高新区实际,全方位建立风险识别防范机制,强化全民健身安全保障
加强对全民健身领域安全风险排查,积极整治安全风险隐患。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支持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统筹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四)加强过程监管,确保任务有效落实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立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多方组成的评价团队,将全民健身开展情况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目标管理,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数量、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在校锻炼的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情况、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学生体质达标与优秀率等情况进行立体评价。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各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单位:
现将《大连高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大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6月18日
大连高新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十三五”时期,在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坚强领导下,我区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推动我区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和《辽宁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及《大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结合高新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体育强市和健康大连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全民健身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任务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体育健身意识、体育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地域特色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2%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3.2 平方米以上,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健身圈,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5名,带动全区体育产业大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全民健身热情。加大体育健身设施投入,积极开展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完善高新区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到2025年,“10分钟健身圈”覆盖全区;全区人均场地面积达到3.2平方米以上,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社区(村)实现全民健身设施100%全覆盖。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维护责任,加大公共室外健身器材巡检维修力度,提升场地设施利用效益。
2.盘活城区空闲土地,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根据2021年度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分析,个别地区缺少公共体育设施,无法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街道、社区要大力挖掘可建设健身场地设施的空闲地、边角地、厂房,复合利用现有资源,为居民提供健身活动场地。七贤岭街道人口密集,群众健身需求大,要倡导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体育场馆设施,满足“10分钟健身圈”。
3.打造智能文体广场,完成智能化、信息化升级改造。促进全民健身智慧发展,推进智慧健身路径、体育公园,结合高新区定位,逐步推进健身场地设施向系统化、时尚化、智能化发展,积极打造优质专业、生态和谐的健身场景。完善健身步道、城市绿道体系,到2025年,新建或改扩建1个大型特色健身广场或大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建有1个特色体育公园。区内现有的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社区,在原有的体育设施基础上继续提档升级,新建智能化全民健身路径50个,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新技术应用。
4.引导社会资本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场馆。采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设高新区市民健身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依托区内现有民营综合体育场馆合作运营,实现高新区拥有综合性小型市民健身场馆。弥补高新区缺少球类运动场馆短板,达到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和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同时鼓励场馆对青少年、老年人、伤残人士公益开放,对规模较大,有一定影响力场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予以适当补助。
(二)健全全民健身活动体系,打造全民健身品牌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赛事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品牌赛事运行机制,营造人人关注、共同参与文体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健全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基层健身活动的普遍化、经常化。努力构建形式多样、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群众喜爱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体育赛事,为高新区民众注入生机与活力。
2.借势助力、多方筹措,提高办赛水平。大力建设各类体育协会,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目前高新区已成立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棒球、帆船帆板、卡丁车、体适能8个单项体育协会,力争到2025年成立羽毛球、轮滑、电子竞技、攀岩、钓鱼等各类单项体育协会,让体育协会为群众体育赛事开展提供组织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将支持体育协会建设发展,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各类单项、行业体育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俱乐部积极创建服务品牌、普及运动项目、发挥引领作用。
3.积极谋划,打造精品赛事活动。普及发展区域特色运动项目,“一区多品”建设,打造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一是力争继续承办市级以上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10项左右(排球、篮球、轮滑、冰球、棒球、羽毛球、帆船、电竞、机器人等赛事),区级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持续增量提质。二是发挥我区滨海优势,借助高新区帆船帆板运动协会、龙舟协会,积极开发海洋体育运动项目。三是举办水上卡丁车、海上皮划艇、垂钓等水上竞技项目,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体育运动赛事活动,进一步打造高新区海洋体育品牌赛事,推动高新区体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深化体教融合,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1.巩固发展青少年赛事活动。认真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努力推动“三大球”、冰雪、海洋体育等特色运动项目进校园,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广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明显改善青少年儿童、学生身体素质。
2.持续开展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全国青少年轮滑锦标赛、大连市青少年帆船联赛、大连市青少年篮球联赛、大连市青少年羽毛球精英赛、中日韩青少年帆船邀请赛、跨渤海海峡帆船赛以及协助省帆船协会开展“为祖国扬帆,国庆巡游活动”等系列赛事。不断激发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助力海洋运动产业发展。加强宣传,扩大赛事知名度,对各类赛事进行广泛报道,营造良好的赛事舆论氛围,提升高新体育赛事“新高地”。
3.继续推进高新区青少年特色项目。在区内各中小学推广普及冰球运动,组织开展旱地冰球、轮滑球、冰球等形式多样的冰雪项目体育活动,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以单项体育协会为依托,开展足球、篮球、排球、棒球、冰球、轮滑等体育项目培训,开展2-3个体育特色项目进校园活动,全年覆盖本区青少年学生总数30%,到2025年达到体育项目特色学校100%全覆盖。
(四)完善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均衡发展
1.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加快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力争到202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占本区常住人口比例达到4.5%。建立全民健身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试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的常态化、信息化。健全国民体质监测服务组织,按标准为“体质监测与运动健身指导站”配备测试设备和专兼职工作人员。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2.促进全民健身均衡发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和各级职工文体协会作用,广泛开展广播体操、工间操、职工运动会等健身赛事活动,引导更多干部职工参与健身。在配备公共体育设施的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增加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配置。发挥各级老年人体育组织作用,推广普及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鼓励举办老年人体育健身竞赛活动。关注特殊群体服务供给,推动残健融合,通过运动改善特殊人群生活方式,为特殊群体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完善残疾人的体育组织和运动康复机构,促进更多残疾人参与到阳光健身活动中来。
(五)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全民健身支撑
1.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科学筹划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与项目布局,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大力支持优秀体育产业项目有效落实,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积极性,加快我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2.打造海洋体育服务综合体,助力海洋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聚集小平岛滨海高端资源要素,依靠高新区优势群体消费需求,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引导消费创新。安达圣岛集团目前正在全力打造集体育活动、旅游、文化、体育用品、餐饮娱乐等消费于一体的小平岛休闲体育公园服务综合体。包括小平岛体育文体广场、竞界体育综合体、小平岛游船码头、小平岛海钓平台、小平岛游艇港等众多体育娱乐消费项目。设立以海上观光、海上运动航海体验与培训、船艇比赛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开发,到2025年建成小平岛全新海岸线综合服务区,通过各类型海上基地建设,深度发展海上运动培训及赛事开发。大连市龙舟运动协会、帆船帆板运动协会均坐落在高新区,皮划艇、桨板、帆船、龙舟等相关赛事的举办,更进一步丰富海洋体育运动产业布局。目前正在积极推动成立高新区钓鱼协会,结合基地建设,逐步完善海洋体育旅游开发,活跃海洋资源,同时带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
3.深化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支持鼓励优质企业挖掘整合体育资源,加快做大做强。支持鼓励体育创新创业,在健身设施供给、健身赛事活动组织、健身器材研发制造等领域支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鼓励小微企业和个体从业者提供具有特色化的体育健身服务。大力发展运动项目产业,积极培育足球、冰雪、户外运动、智能体育等体育产业,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重视全民健身赛事商业价值开发。加强健身、体育培训等健身服务业的市场监管,大力整治违法失信行为,营造良好的健身消费环境。
(六)促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拓宽全民健身领域
1.积极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鼓励体质监测与健康体检融合开展,支持医疗机构试点开具运动处方,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推动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
2.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利用大连旅游名城定位,协调高新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本区特色的体育休闲项目。鼓励结合文化、旅游、赛事等资源,深挖体育旅游潜力,不断满足群众健身、旅游等复合需求。鼓励依托旅游资源发展体育运动,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户外、水上、马拉松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品牌健身赛事活动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打造高新区特色体育休闲旅游精品路线、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
(七)推进全民健身文化发展,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
加强体育与信息、文化、传媒融合。发挥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常健身、会健身、爱健身”的浓厚氛围。推广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以参与健身活动为荣、拥有健康体魄为荣的锻炼价值观。大力推广全民健身典型人物和单位,树立全民健身榜样,发挥其示范效应,讲好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民健身基础保障
1.落实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总体工作部署。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企业支持、社会响应、智库介入的大群体工作格局。体育部门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财政金融局、经济发展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社会管理局等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结合职责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任务。行业体育协会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共同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全民健身基础保障。明确划分公共体育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维护经费列入我区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保持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住建局要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强化全民健身设施配建标准要求落实。积极运用税收、价格、规划、土地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加大对社会化体育健身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
(二)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保障全民健身人才供给
加快以全民健身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体育社会组织带头人、体育专业技术人员、媒体专家等为核心的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探索建设全民健身智库,支持专业人才和科研力量开展全民健身理论研究、现状调查、体质健康促进等课题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畅通培养渠道,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体系。推动竞技体育科研成果与全民健身融合互通共享,鼓励支持退役运动员从事全民健身工作。
(三)结合高新区实际,全方位建立风险识别防范机制,强化全民健身安全保障
加强对全民健身领域安全风险排查,积极整治安全风险隐患。对各类健身设施的安全运行加强监管,鼓励支持在公共体育场馆配置急救设备,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统筹做好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四)加强过程监管,确保任务有效落实
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立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多方组成的评价团队,将全民健身开展情况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目标管理,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数量、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学生在校锻炼的情况、社会体育指导员辅导情况、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学生体质达标与优秀率等情况进行立体评价。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