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2102910003/2022-00016 | 文件编号: | 大高管发〔2022〕14号 |
成文日期: | 2022-07-12 | 发布机构: | 大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
发布日期: | 2022-07-12 | 有效性: | 有效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各有关部门、单位:
《大连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已经第十六次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大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7月12日
大连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
(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和《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区,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提升全区知识产权整体服务能力,根据《大连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规划》,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自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以来,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积极推进试验区各项工作任务,经过三年建设,知识产权服务规模、服务能力、服务载体、服务环境等各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形成了健全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知识产权服务规模持续扩大。高新区积极引进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本土机构。截至2021年12月,全区集聚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02家,其中,知识产权代理机构22家、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8家。知识产权服务业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全链条、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了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6项、企业专利导航项目14项。服务机构为高新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完全托管、部分托管284家。
2.知识产权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服务范围从传统的知识产权代理、法律服务,逐步向分析评议、质押融资、产业预警、战略咨询等高端业务扩展。知名度高、服务能力强、市场开拓性好的服务机构不断涌现,获批近20家各级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设立4个知识产权服务驿站,建立3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备案8个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企业知识产权代理、运营等个性化需求。
3.知识产权服务载体不断完善。高新区成立了人工智能、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制造、半导体、智慧交通车联网5个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联盟积极构筑专利池,促进专利技术协同运用。优化资源配置,整合高新区高企联盟、国知审查认证中心等各大服务平台,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统一运作的创新型线上、线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检索分析、质押融资、维权援助等一体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依托高校资源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高新区技术创新与支持中心(TISC),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公共服务。成立由高新区科技创新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高新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产业促进协会,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沟通桥梁、组建产业发展智库、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力争成为高新区和大连市知识产权发展及产业促进的重要社会力量。
4.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监管,强化事前防范,严厉打击低价恶意竞争、虚假服务、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避免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出现“利润倒挂、诚信缺失”等现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以辽宁省“互联网+监管”平台为数据支撑,通过联合执法、主动告知、全程指导、实地走访等方式,实现告知提醒、机构年报全覆盖,促进诚信经营;强化合同监管,严厉打击不公平合同格式条款,督促守诺履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投诉举报件开设绿色专办通道,缩短办理时限,净化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秩序。
(二)面临问题
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模较小,高端人才不足。高新区形成了较大的知识产权服务整体规模,但就单一机构而言规模较小,高端专业人才较紧缺。以专利代理机构为例,高新区目前11家专利代理机构拥有执业专利代理师共67人,平均每家机构拥有执业专利代理师近6人,54.5%的代理机构拥有执业专利代理师少于5人,拥有执业专利代理师超10人的机构仅有2家。
2.知识产权服务内容单一,品牌全国影响力较弱。高新区多数机构仅从事一般性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且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风险评估、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导航等高端业务有待增加,机构形成知名品牌还比较少,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
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各有关部门抢抓机遇、统筹协调,在未来一段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全区知识产权服务业迈上新台阶,为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进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时期,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日趋旺盛,知识产权服务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从国际来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应对涉外知识产权争端,是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
2.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拓展服务模式、实现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是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重要一环,将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成为高技术服务业的主导力量是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3.从高新区来看,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效能与水平,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体系;有利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有利于实现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区为目标,以集聚有形载体为手段,促进知识产权服务链上下游优势互补、多业态协同,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提升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有力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体系、诚信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是强化服务、促进产业。坚持知识产权服务业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科技、法律、金融等领域结合,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全产业链条,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化建设;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业对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智能制造、海洋装备、生命健康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支撑作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夯实基础、发展高端。聚集知识产权优势服务资源,夯实知识产权基础业务质量,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由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拓展知识产权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业务,重点发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专利预警分析、知识产权涉外维权及运营等服务,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职业化人才队伍。
四是稳步发展、辐射东北。巩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果,把高新区逐步建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东北亚开放合作先导区;强化区域间合作互助,辐射带动辽宁、东北其他地区的知识产权工作共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业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与产业、科技、金融形成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健全,公共服务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服务方式更加多样,服务对象更加精准;知识产权市场得到有效规范,高端服务人才的数量、结构与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高端知识产权服务品牌不断涌现,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主体日趋多元,服务领域逐步拓宽,国际化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力争到2025年,打造2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机构,培养3-5家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的高成长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选拔拥有国际视野、具有丰富国际交流经验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知识产权国际化服务机构1-2家,打造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和产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1-2家,培育辐射东北,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2-3家。
——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素质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与服务规模同步提升。力争到2025年,打造1家一站式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专利代理机构超过15家,各级品牌服务机构达到30家,从事知识产权代理、运营、咨询、信息、法律服务的专业人才数量稳步提升。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由培训、代理、信息、咨询、法律、金融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组成的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围绕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和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体系和行为规范,坚持行政监管与行业自治自律相结合、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重点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
1.提高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意识
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各类活动,以讲座、培训、宣传、表彰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推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树立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要主动、要趁早、要布局、要维权”的思维和理念。
2.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引导作用
依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包括行业协会、知识产权联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中心等主体,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公益培训、维权指引等公共服务;面向高新区主导产业、中小微企业供给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
3.完善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化建设,借鉴先进地区的规律和策略,按照国家、地方相关推荐标准,促进服务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整体质量。
专栏3.1 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
(1)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宣传。开展日常宣传活动,树立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意识。与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重点企业联手打造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总结及分享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方面的案例及实践经验,对高新区企事业单位发挥启发引导、示范教育等作用。 (2)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及咨询公共服务。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优先考虑高新区重点产业,开展研发人员知识产权培训、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维权指引等相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
探索建立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分工合理、相互协调、运转有效的管理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大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无资质代理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省、市下达的知识产权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对投诉举报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规名单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大检查和执法力度。发挥行业组织自律功能,大力推动知识产权相关行业协会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行业自律和内部管理,引导服务机构合理定价,避免低价恶性竞争。
(二)延伸知识产权服务链条
1.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服务
充分发挥高新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集聚优势,鼓励从专利挖掘、专利创造、专利组合保护和专利组合优化等各环节入手,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产业引领性的高价值专利,建立并完善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生态系统。
2.开展专利导航与产业导航服务
持续推进专利导航服务,积极引导创新主体开展专利导航应用,推动专利导航融入企业创新决策。建立健全产业导航工作机制,围绕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面向数字技术、洁净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海洋科技、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积极发挥产业导航在产业和区域发展、政府投资等重大经济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3.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化增值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数据加工、信息检索、预警分析、专利价值评估、文献翻译、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等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政策咨询、管理咨询、实务咨询等知识产权咨询类服务。
专栏3.2 实施知识产权服务拓展工程 |
(1)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设置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奖励,建立奖励评价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企业/产业专利导航、专利价值评估、涉外服务、信息化服务和咨询服务等知识产权拓展服务,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2)开展涉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业务培训。依托大连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联盟、高新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产业促进协会,加强各国知识产权信息收集,开展高新区涉外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及预警培训工作。 (3)鼓励知识产权基础托管服务向专业化托管服务转变。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在外包申请业务基础上托管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挖掘与布局、预警分析、专利导航等知识产权管理业务,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水平。 |
4.开展知识产权涉外服务
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涉外业务,加大海外知识产权信息供给力度,提升涉外服务水平;支持服务机构吸收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内外相关人才,提高知识产权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供高水平的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鼓励高新区涉外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防控机制,完善风险预警应急体系,切实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1.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转移转化,建立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库;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互助,建立订单式专利技术研发体系,帮助企业进行专利创业和专利技术二次开发;助推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成果处置与分配机制。
2.加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推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服务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围绕高新区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洁净能源产业,建立洁净能源领域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库,探索建立洁净能源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运营体系。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收储和组合,探索对关键技术领域内的知识产权进行集中管理、集成运用和高增值二次开发的新兴服务业态,促进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融合发展。
3.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主体有效衔接
建立知识产权创造-转化-运用多元主体间的有效衔接机制,支持服务机构、协会、联盟等各类主体成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桥梁媒介。推动服务机构开展转移转化中介服务,发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作用,鼓励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交易,推动建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联盟。
专栏3.3 实施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促进工程 |
(1)构建高新区高质量知识产权知识库。鼓励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区内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平台资源,建立高新区高质量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库,探索及持续更新标准化知识库内容,为转移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2)构建洁净能源领域专业知识库。以英歌石科学城为中心,围绕洁净能源相关领域,推动能源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化物所等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洁净能源领域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库,探索分级分类管理及推广运营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应用。 (3)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坚持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导向,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行业协会、知识产权联盟等中介,面向不同产业开展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通过市场检验科技成果价值,摸索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4)建设技术经纪人专业队伍。引导建立具有理工科、知识产权及科技管理等相关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技术经纪人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引入和培养技术经纪人,参与职务披露、价值评估、技术推广、许可实施、法务谈判和产业运用等相关工作。 |
(四)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1.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与评估服务
鼓励建设知识产权公共交易平台,丰富知识产权交易模式,以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版权交易中心及各类产权交易中心为载体,联合金融机构,积极搭建集评估、交易、投融资及信息交流为一体的专业化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交易产品和服务内容,引导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探索知识产权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推进专利价值分析与应用工作。
2.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
持续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探索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推动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建立完善专利权质押动态管理系统。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指导和培训,鼓励企业运用商标、专利质押融资,鼓励担保机构、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提供服务。
3.鼓励“IPO前”企业知识产权服务
针对有上市期望及计划的科技型企业,依据IPO知识产权问询相关内容,摸索建立从初创期到保荐机构入驻的企业生命周期内的知识产权服务流程体系。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知识产权储备、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的支撑性、知识产权代表的技术先进性及行业竞争力、知识产权诉讼风险及应对、核心技术人员团队建设等方面。简化IPO知识产权准备工作,降低企业IPO上市过程知识产权风险。
专栏3.4 实施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培育工程 |
(1)引导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引入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担保、法律、信息服务等相关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贸易洽谈会等渠道,积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开展知识产权交易、评估、质押融资等相关服务,为企业在政策及流程咨询、金融机构信息查询、资料申请等环节提供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2)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依托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入企业认定及评价机制,运用创新积分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及综合金融服务。 (3)持续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机构范围。依托大连市知识产权金融联盟,加强与高新区内各大银行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的合作,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4)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鼓励商业银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学习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江苏、武汉、中山等地区的经验,探索适合高新区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
(五)实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
1.建设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
鼓励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推动区内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全链条服务,建立从知识产权挖掘、布局、培育、申报、维权、风险预警、纠纷处理、许可转让等环节的知识产权全流程服务模式;逐步提升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及水平;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2.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模式
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融合科技、法律、金融领域的综合知识产权服务模式。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通过与关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联盟、成立行业协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形式建立合作,为企业提供高水平、一条龙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建设科技创新联合体
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企业出需求、高校出技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联合体,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业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4.建设域外服务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高新区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外交流合作,通过举办论坛、参与研讨、实地调研等形式促进与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沟通,推动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信息交流、法律协作和市场贸易等方面开展长效合作。依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大连理工大学)研究基地、大连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中心,争取与更多国家(地区)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相关行业建立友好协作关系,深化国际交流,开拓国际业务。鼓励区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走出去”,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区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专栏3.5 实施知识产权服务综合化建设工程 |
(1)打造“产学研介”创新示范工程。组织申报有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面向大连高新区重点产业评选具有代表性、产业价值高的项目,对技术供给方及中介机构给予奖励,形成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2)加强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交流合作。鼓励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机构共同举办论坛、相互调研走访、开展多种形式交流活动。鼓励区内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其他地区服务业建立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赢模式。 (3)奖励“走出去”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区外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专业服务,依据业务情况评选优秀“走出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并给予表彰及奖励。 |
四、组织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发挥高新区知识产权领导小组职能,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推进规划落实。相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合力。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机构等积极性,主动作为,发挥作用,推进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资金支持
协调落实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对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多渠道投向知识产权服务业。完善知识产权服务资助政策,重点支持知识产权高端服务项目,加大对诚信优质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走出去”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考核引导
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开展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等方面的评估、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规划总结评估,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改进和解决对策,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利用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东北财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培训基地资源培养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育壮大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储备队伍,打造辐射东北的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中心。
各有关部门、单位:
《大连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已经第十六次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大连高新区管理委员会
2022年7月12日
大连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
(2022-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和《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区,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发展,提升全区知识产权整体服务能力,根据《大连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规划》,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自获批建设“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以来,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积极推进试验区各项工作任务,经过三年建设,知识产权服务规模、服务能力、服务载体、服务环境等各方面得到了快速提升,形成了健全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为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知识产权服务规模持续扩大。高新区积极引进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培育本土机构。截至2021年12月,全区集聚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02家,其中,知识产权代理机构22家、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8家。知识产权服务业为创新主体提供了全链条、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了企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6项、企业专利导航项目14项。服务机构为高新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完全托管、部分托管284家。
2.知识产权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服务范围从传统的知识产权代理、法律服务,逐步向分析评议、质押融资、产业预警、战略咨询等高端业务扩展。知名度高、服务能力强、市场开拓性好的服务机构不断涌现,获批近20家各级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设立4个知识产权服务驿站,建立3个商标品牌指导站。备案8个市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企业知识产权代理、运营等个性化需求。
3.知识产权服务载体不断完善。高新区成立了人工智能、船舶与海洋工程、先进制造、半导体、智慧交通车联网5个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联盟积极构筑专利池,促进专利技术协同运用。优化资源配置,整合高新区高企联盟、国知审查认证中心等各大服务平台,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统一运作的创新型线上、线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检索分析、质押融资、维权援助等一体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依托高校资源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高新区技术创新与支持中心(TISC),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和公共服务。成立由高新区科技创新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高新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产业促进协会,搭建合作平台、建立沟通桥梁、组建产业发展智库、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力争成为高新区和大连市知识产权发展及产业促进的重要社会力量。
4.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监管,强化事前防范,严厉打击低价恶意竞争、虚假服务、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避免知识产权服务行业出现“利润倒挂、诚信缺失”等现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以辽宁省“互联网+监管”平台为数据支撑,通过联合执法、主动告知、全程指导、实地走访等方式,实现告知提醒、机构年报全覆盖,促进诚信经营;强化合同监管,严厉打击不公平合同格式条款,督促守诺履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对投诉举报件开设绿色专办通道,缩短办理时限,净化知识产权服务市场秩序。
(二)面临问题
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规模较小,高端人才不足。高新区形成了较大的知识产权服务整体规模,但就单一机构而言规模较小,高端专业人才较紧缺。以专利代理机构为例,高新区目前11家专利代理机构拥有执业专利代理师共67人,平均每家机构拥有执业专利代理师近6人,54.5%的代理机构拥有执业专利代理师少于5人,拥有执业专利代理师超10人的机构仅有2家。
2.知识产权服务内容单一,品牌全国影响力较弱。高新区多数机构仅从事一般性知识产权代理服务且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风险评估、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导航等高端业务有待增加,机构形成知名品牌还比较少,国际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有待提高。
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不足需要各有关部门抢抓机遇、统筹协调,在未来一段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全区知识产权服务业迈上新台阶,为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进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时期,创新主体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日趋旺盛,知识产权服务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1.从国际来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应对涉外知识产权争端,是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
2.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拓展服务模式、实现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是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重要一环,将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成为高技术服务业的主导力量是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3.从高新区来看,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的效能与水平,形成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体系;有利于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有利于实现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区为目标,以集聚有形载体为手段,促进知识产权服务链上下游优势互补、多业态协同,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提升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水平,有力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市场驱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体系、诚信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是强化服务、促进产业。坚持知识产权服务业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科技、法律、金融等领域结合,打造知识产权服务业全产业链条,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整体化建设;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业对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智能制造、海洋装备、生命健康等重点发展产业的支撑作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夯实基础、发展高端。聚集知识产权优势服务资源,夯实知识产权基础业务质量,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由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拓展知识产权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业务,重点发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导航、专利预警分析、知识产权涉外维权及运营等服务,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职业化人才队伍。
四是稳步发展、辐射东北。巩固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成果,把高新区逐步建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东北亚开放合作先导区;强化区域间合作互助,辐射带动辽宁、东北其他地区的知识产权工作共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业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与产业、科技、金融形成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健全,公共服务参与主体更加多元,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服务方式更加多样,服务对象更加精准;知识产权市场得到有效规范,高端服务人才的数量、结构与服务能力大幅提升,高端知识产权服务品牌不断涌现,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主体日趋多元,服务领域逐步拓宽,国际化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力争到2025年,打造2家以上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机构,培养3-5家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5%的高成长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选拔拥有国际视野、具有丰富国际交流经验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知识产权国际化服务机构1-2家,打造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和产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1-2家,培育辐射东北,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2-3家。
——知识产权服务质量素质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综合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质量与服务规模同步提升。力争到2025年,打造1家一站式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专利代理机构超过15家,各级品牌服务机构达到30家,从事知识产权代理、运营、咨询、信息、法律服务的专业人才数量稳步提升。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由培训、代理、信息、咨询、法律、金融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组成的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围绕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和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体系和行为规范,坚持行政监管与行业自治自律相结合、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重点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
1.提高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意识
提高企事业单位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各类活动,以讲座、培训、宣传、表彰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推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树立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要主动、要趁早、要布局、要维权”的思维和理念。
2.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引导作用
依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包括行业协会、知识产权联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中心等主体,提供知识产权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公益培训、维权指引等公共服务;面向高新区主导产业、中小微企业供给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
3.完善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化建设,借鉴先进地区的规律和策略,按照国家、地方相关推荐标准,促进服务机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整体质量。
专栏3.1 实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 |
(1)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宣传。开展日常宣传活动,树立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意识。与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机构、重点企业联手打造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总结及分享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方面的案例及实践经验,对高新区企事业单位发挥启发引导、示范教育等作用。 (2)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及咨询公共服务。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优先考虑高新区重点产业,开展研发人员知识产权培训、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维权指引等相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 |
探索建立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分工合理、相互协调、运转有效的管理机制。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大对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无资质代理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省、市下达的知识产权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对投诉举报多、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规名单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大检查和执法力度。发挥行业组织自律功能,大力推动知识产权相关行业协会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推进行业自律和内部管理,引导服务机构合理定价,避免低价恶性竞争。
(二)延伸知识产权服务链条
1.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服务
充分发挥高新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集聚优势,鼓励从专利挖掘、专利创造、专利组合保护和专利组合优化等各环节入手,培育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产业引领性的高价值专利,建立并完善高价值专利培育运营生态系统。
2.开展专利导航与产业导航服务
持续推进专利导航服务,积极引导创新主体开展专利导航应用,推动专利导航融入企业创新决策。建立健全产业导航工作机制,围绕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面向数字技术、洁净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海洋科技、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积极发挥产业导航在产业和区域发展、政府投资等重大经济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3.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化增值服务
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数据加工、信息检索、预警分析、专利价值评估、文献翻译、数据库建设、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等知识产权信息化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体系,鼓励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政策咨询、管理咨询、实务咨询等知识产权咨询类服务。
专栏3.2 实施知识产权服务拓展工程 |
(1)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设置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奖励,建立奖励评价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高价值专利培育、企业/产业专利导航、专利价值评估、涉外服务、信息化服务和咨询服务等知识产权拓展服务,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2)开展涉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业务培训。依托大连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联盟、高新区知识产权发展与产业促进协会,加强各国知识产权信息收集,开展高新区涉外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及预警培训工作。 (3)鼓励知识产权基础托管服务向专业化托管服务转变。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在外包申请业务基础上托管知识产权信息利用、挖掘与布局、预警分析、专利导航等知识产权管理业务,进一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水平。 |
4.开展知识产权涉外服务
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涉外业务,加大海外知识产权信息供给力度,提升涉外服务水平;支持服务机构吸收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内外相关人才,提高知识产权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国际知名服务机构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供高水平的国际化知识产权服务;鼓励高新区涉外企业建立知识产权海外风险防控机制,完善风险预警应急体系,切实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三)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1.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转移转化,建立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库;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互助,建立订单式专利技术研发体系,帮助企业进行专利创业和专利技术二次开发;助推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成果处置与分配机制。
2.加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
推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服务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围绕高新区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洁净能源产业,建立洁净能源领域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库,探索建立洁净能源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运营体系。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收储和组合,探索对关键技术领域内的知识产权进行集中管理、集成运用和高增值二次开发的新兴服务业态,促进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融合发展。
3.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主体有效衔接
建立知识产权创造-转化-运用多元主体间的有效衔接机制,支持服务机构、协会、联盟等各类主体成为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桥梁媒介。推动服务机构开展转移转化中介服务,发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作用,鼓励专利、版权、商标等知识产权交易,推动建立重点领域知识产权联盟。
专栏3.3 实施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促进工程 |
(1)构建高新区高质量知识产权知识库。鼓励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区内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线上、线下平台资源,建立高新区高质量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库,探索及持续更新标准化知识库内容,为转移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2)构建洁净能源领域专业知识库。以英歌石科学城为中心,围绕洁净能源相关领域,推动能源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化物所等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洁净能源领域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库,探索分级分类管理及推广运营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应用。 (3)建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坚持科技成果评价市场导向,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机构、行业协会、知识产权联盟等中介,面向不同产业开展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通过市场检验科技成果价值,摸索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机制。 (4)建设技术经纪人专业队伍。引导建立具有理工科、知识产权及科技管理等相关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技术经纪人人才队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引入和培养技术经纪人,参与职务披露、价值评估、技术推广、许可实施、法务谈判和产业运用等相关工作。 |
(四)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1.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与评估服务
鼓励建设知识产权公共交易平台,丰富知识产权交易模式,以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版权交易中心及各类产权交易中心为载体,联合金融机构,积极搭建集评估、交易、投融资及信息交流为一体的专业化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交易产品和服务内容,引导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探索知识产权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价值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推进专利价值分析与应用工作。
2.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
持续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探索创新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推动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建立完善专利权质押动态管理系统。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指导和培训,鼓励企业运用商标、专利质押融资,鼓励担保机构、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提供服务。
3.鼓励“IPO前”企业知识产权服务
针对有上市期望及计划的科技型企业,依据IPO知识产权问询相关内容,摸索建立从初创期到保荐机构入驻的企业生命周期内的知识产权服务流程体系。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知识产权储备、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的支撑性、知识产权代表的技术先进性及行业竞争力、知识产权诉讼风险及应对、核心技术人员团队建设等方面。简化IPO知识产权准备工作,降低企业IPO上市过程知识产权风险。
专栏3.4 实施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培育工程 |
(1)引导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引入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担保、法律、信息服务等相关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贸易洽谈会等渠道,积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开展知识产权交易、评估、质押融资等相关服务,为企业在政策及流程咨询、金融机构信息查询、资料申请等环节提供便捷和高效的服务。 (2)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依托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入企业认定及评价机制,运用创新积分分析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及综合金融服务。 (3)持续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机构范围。依托大连市知识产权金融联盟,加强与高新区内各大银行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面的合作,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4)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鼓励商业银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学习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江苏、武汉、中山等地区的经验,探索适合高新区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 |
(五)实现知识产权综合服务
1.建设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
鼓励服务机构做大做强,推动区内优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发展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全链条服务,建立从知识产权挖掘、布局、培育、申报、维权、风险预警、纠纷处理、许可转让等环节的知识产权全流程服务模式;逐步提升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及水平;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2.建设“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模式
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融合科技、法律、金融领域的综合知识产权服务模式。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通过与关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联盟、成立行业协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形式建立合作,为企业提供高水平、一条龙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建设科技创新联合体
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鼓励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服务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企业出需求、高校出技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联合体,切实提高知识产权服务业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4.建设域外服务机构合作机制
鼓励高新区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外交流合作,通过举办论坛、参与研讨、实地调研等形式促进与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沟通,推动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信息交流、法律协作和市场贸易等方面开展长效合作。依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大连理工大学)研究基地、大连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中心,争取与更多国家(地区)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相关行业建立友好协作关系,深化国际交流,开拓国际业务。鼓励区内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走出去”,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为区外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专栏3.5 实施知识产权服务综合化建设工程 |
(1)打造“产学研介”创新示范工程。组织申报有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面向大连高新区重点产业评选具有代表性、产业价值高的项目,对技术供给方及中介机构给予奖励,形成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2)加强国内外知识产权服务交流合作。鼓励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机构共同举办论坛、相互调研走访、开展多种形式交流活动。鼓励区内知识产权服务业与其他地区服务业建立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合作共赢模式。 (3)奖励“走出去”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区外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专业服务,依据业务情况评选优秀“走出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并给予表彰及奖励。 |
四、组织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发挥高新区知识产权领导小组职能,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细化目标任务,推进规划落实。相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密切协调配合,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合力。充分调动政府部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市场化服务机构等积极性,主动作为,发挥作用,推进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加大资金支持
协调落实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对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多渠道投向知识产权服务业。完善知识产权服务资助政策,重点支持知识产权高端服务项目,加大对诚信优质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走出去”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考核引导
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开展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等方面的评估、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规划总结评估,发现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改进和解决对策,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利用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东北财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等培训基地资源培养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育壮大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储备队伍,打造辐射东北的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中心。